观察网 国际 正文

“这是一个好文件,可以试行,很有必要”

2024-10-11 16:38   来源: 互联网

“这是一个好文件,可以试行,很有必要。试行后在实践中加以补充,使其成为科学工作的‘宪法’”。邓小平这样认为。

如今,《科研十四条》已经颁布60余年,仍然对今天的科技创新有启发意义。


01.整顿科研领域“浮夸风”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科研领域遭遇“浮夸风”的挑战,知识分子贡献被低估,政策执行与科技需求脱节。

图片1.png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61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将聂荣臻的请示报告和《科研十四条》作为中央文件下发,并在批语中说:……一定要使知识分子敢于讲真话,畅所欲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在学术工作中,一定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这样才能造成一种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放心、负责地去做工作。要切实保证他们的工作时间,要求和帮助他们踏踏实实地做出成果。

 

02.打破科技进步的“枷锁”

《科研十四条》重申了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并规定,科学研究机构的根本任务是出成果、出人才;为了保证科学技术人员得以用主要精力从事科学研究,规定每周至少有六分之五的时间从事业务工作,不得以政治学习、社会活动或其他活动冲击业务工作时间。

 

03.“我深深感到当时党中央的英明”

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认为,《科研十四条》影响深远。

图片2.png 

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顾诵芬(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当年,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一所”)在所长刘鸿志的主持下,研究制定了《关于贯彻“科研工作十四条意见”的措施》,并把“摘帽子、解疙瘩”工作作为全面贯彻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突破口。

据刘鸿志回忆,当时顾诵芬被认为在红专上有问题。顾诵芬说,搞尖端没有技术是搞不出来的,搞飞机必须要具备三点:“风洞、规范、教授或讲师一级的专家”,因此被人说成是走“白专道路”。

一所不仅为顾诵芬正名,还把他由气动工程师直接提为副总设计师,使他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之后,顾诵芬组织攻克了一系列航空关键核心技术,主持建立了我国飞机设计体系,主持研制的型号开创了我国歼击机从无到有的历史,牵引并推动我国航空工业体系建设。他是新中国航空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奠基人。

图片3.png 

顾诵芬检查工作(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图片4.png 

顾诵芬在操纵系统实验室(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多年之后,顾诵芬仍然觉得,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就与《科研十四条》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2001年,他写道:“重读《科研十四条》对照当前现实,我感到有一点我们还应该继续贯彻,即其中第六条‘坚决保证科学研究工作时间’。我深深感到当时党中央的英明,抓住了保证科技人员出成果的最关键条件之一——时间,不保证科技人员的时间就很难出成果。一个科技人员没有时间去读书、了解科技的新成就,去做实验计算,怎么可能会有创造。”

 

本文来自: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责任编辑:小雯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