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注重质量并且加大力度发展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际需求、跨国投资锐减等不利形势,中国全面推进了防控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卓有成效,外贸和外商投资比预期稳定和改善,为经济稳步复苏作出了积极贡献。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下半年部署和做好经济工作时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发展的势头和活力。要加大推进改革开放的力度,通过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和健全的产业支撑体系,商业环境不断改善。"商务部部长钟山日前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指出,今年下半年,他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开放平台,优化经营环境。
当前,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市场规模看,我国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持续升级,强大的国内市场优势日益显现,这为对外开放提供了坚实基础。从产业链来看,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稳居世界第一,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善的制造体系,具备全产业链综合优势,为对外开放提供了基础支撑。从政策支持来看,柯维德-19疫情爆发以来,中国既继续坚定推进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又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应对疫情负面影响
商务部国际贸易与经济合作研究所所长顾学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下半年,中国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促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做好服务业对外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深入探索开放服务业的模式,积累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和开放服务业的经验,同时进一步放宽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的市场准入,促进高开放程度的服务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促进制度开放,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发展优势,积极参与制定和领导国际规则,增强国际规则在我国优势领域的发言权,同时促进规章制度、管理、标准等方面的改进,特别是清理"准阵营"环节的门槛限制,如整合资格等,解决开放的"玻璃门"和"旋转门"等问题。
此外,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全面贯彻平等对待和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激发社会创新的活力。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完善信用监管体系,提高事后监管水平,不断营造稳定、公平、透明、法制化、可预见的经营环境。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措施,考虑到疫情的预防控制和公开合作。一些专家指出,这些改革措施在确保有效控制疫情的同时,促进了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甚至"加速"。疫情的发生并没有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我国通过积极开放,向世界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应该做什么,对进一步开放的信心。
顾学明认为,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国际两个周期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周期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特别要看到,推进高水平开放和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周期为主导的双周期发展新格局,是一种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通过推动高水平开放,吸引更多外国企业投资,有利于稳定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为国内周期奠定基础。鼓励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有利于实现更大规模的国际循环。另一方面,强化国内循环将促进各类开放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更好地优化我国区域开放布局。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有利于在扩大开放中深化改革,获得更多的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发挥开放对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