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润乡野:青春笔触绘就曹村文化兴农“工笔画”
千年耕读文脉浸润乡野,百亩良田孕育希望。在温州瑞安曹村镇这个“中华进士第一村”,“文化”与“农业”正通过青春力量的串联,奏响乡村振兴的新乐章。浙江万里学院物流与电子商务学院“旗聚曹村”青春实践调研团,暑期深入多个村庄,在进士文化与农业物产的交融中,探寻文化兴农的破圈之道。
古村访迹探根脉,文化赋能显生机
团队首先走进东岙村文化礼堂,这里陈列着进士卷轴、明清族谱,数字化屏幕正循环播放“科举之路”动画,将古籍记载的发解试、殿试场景生动还原。随后,队员们驻足索面馆,老师傅手持竹筷翻动银丝般的索面,村支书介绍:“这不仅是手艺,更是文化——南宋进士宴上就有索面,如今我们把‘寒窗苦读’的故事融进非遗技艺,成了游客必带的伴手礼。”
午后的丁凤村,进士粮仓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座由老粮仓改造的文化空间,粮仓内的进士文化展厅,还陈列着从发解试到殿试的科举流程展板,与农产品展柜相映成趣,成了“耕读+物产”的活教材。
在南岙村的君柏山隐民宿里,“文化转型”的故事更显鲜活。这座曾因“成本高、客流少”陷入困境的民宿,如今通过“住宿+研学”焕发新生,而日光下的的天井垟,千亩稻田与进士牌坊相映成趣,如今也努力建设成乡村游乐新地标。为避免农田荒废,这里开发了多样田间体验插秧、割稻等项目。
各村优势含潜力,乡野挑战见真章
曹村的进士索面,凭借顶尖品质声名远扬,不仅在本地备受青睐,更远销意大利、巴西,成为一张闪亮的“味觉名片”;东岙村的索面制作技艺,历经百年传承,被列入非遗名录,每一道工序都承载着岁月的匠心;南岙村的君柏山隐民宿,以“状元居”“榜眼轩”为特色的主题客房,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乡土传说;许岙村马坦文化园中的古戏台、进士碑林,修复后重现光彩,见证着村落的悠久历史;天井垟的田园景致美不胜收,每逢夏季稻浪翻滚,便成为游客们心驰神往的打卡地。
不过,这些宝贵资源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曹村的索面在线上销售时缺乏自主话语权,东岙村的非遗手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南岙村的民宿未吸收固定客户群体,许岙村的文化景点缺乏联动业态支撑,天井垟的旅游受季节影响较大,旺季过后略显冷清。
这些丰富的乡村资源,是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探索的全新起点。我们不禁思考:如何让曹村索面的品质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怎样为东岙村的非遗手艺吸引更多年轻传承人?如何让南岙村民宿的文化故事打动年轻人?如何整合许岙村的文化资源,形成联动业态?怎样让天井垟的美景实现“四季皆旺”,打破季节性瓶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从乡村的优势出发,探寻破解困境的有效路径。
座谈共商破局策,青春智慧献良言
实践期间,团队与各村村支书、乡村CEO、文旅商户召开多场座谈会,将调研痛点转化为具体方案。针对“渠道被动”,团队建议搭建自主线上平台,避开第三方价格战,“用电商专业知识帮农户做直播、运营私域,把利润牢牢握在自己手里”;面对“人才短缺”,提出“非遗传承人+大学生”结对计划,由设计专业学生帮索面工坊拍技艺纪录片,吸引年轻人关注;针对“文化变现弱”,策划“进士文化剧本杀”,将马坦文化园的古戏台变场景、天井垟稻田变线索点,增强互动体验。
此次曹村之行,“旗聚曹村”青春实践调研团力求为“进士文化”与“现代农业”架起桥梁,青春力量正让这片“进士沃土”上的文化与物产,真正从“乡野宝藏”变成“富民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