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升级浪潮下,河曲红葱如何撬动千亿速食粉市场?
近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食品行业委员会主办、河南纳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2025中国食品产业供应链推介会”(以下简称食链推介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河曲县红葱产业协会理事长吕抒燃现场分享了《中国红葱之乡——河曲》的主题演讲。
她表示,在山西河曲的黄土高原上,一种紫红油亮的作物正悄然走进全国食品工业的视野。河曲红葱,这个历经三年生长周期、扎根北纬39°半干旱土壤的特色品种,不仅是餐桌上的“提味神器”,更在方便速食粉类市场爆发式增长的当下,展现出成为核心配料的巨大潜力。
速食粉类市场
风味升级成破局关键
近年来,方便速食粉类赛道迎来黄金增长期。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速食粉类市场规模已突破800亿元,螺蛳粉、酸辣粉、兰州拉面等品类年增速均保持在15%以上。这一爆发背后,是Z世代消费群体对“便捷性”与“风味还原度”的双重追求,他们既需要3分钟即食的高效,又渴望接近现制的地道口感。
当前市场竞争已从“价格战”转向“风味战”。消费者对速食粉的抱怨集中于“调味工业感重”“缺乏层次”,而行业头部品牌纷纷通过升级配料体系破局:添加冻干蔬菜提升鲜度、引入地域特色香料强化记忆点、开发定制化复合调味包。这种趋势下,具有独特风味标识的天然香辛料,正成为速食粉企业打造差异化的“秘密武器”。
在纳食看来,速食粉市场的“风味战”本质是消费需求升级的体现,从河曲红葱“辛辣香气十足”“炒菜提味小炸弹”的特质来看,其天然适配速食粉对“现制感”的追求。市场对“地域特色香料”的渴求,恰为河曲红葱提供了精准的切入点,这既是行业趋势使然,也是红葱自身优势的必然延伸。
河曲红葱的三大核心竞争力
速食粉市场对风味与特色的渴求,恰好为河曲红葱搭建了展示舞台。作为一款兼具独特风味与品质优势的特色作物,河曲红葱在与速食粉市场的契合中,展现出三大核心竞争力。
1. 风味浓度:天然提味的“黄金标准”不同于普通白葱的清淡,河曲红葱因三年生长周期和黄土高原昼夜温差,积累了更为浓郁的辛辣芳香物质。其紫红油亮的外皮包裹着瓷实的葱白,切开后释放的挥发性成分,能赋予汤粉基底醇厚的层次感。正如河曲当地俗语“肉配红葱”所言,这种风味与速食粉中常见的肉类、豆类食材适配度极高,可有效掩盖速食产品的“工业感”。
2. 加工适配性:产业链布局契合速食需求河曲红葱产业已形成成熟的深加工体系,其“葱小农”系列冻干葱段、冻干葱花产品,完美匹配速食粉的生产与消费场景。这些冻干产品保留了90%以上的风味物质,且重量轻、易储存、复水性强,能在热水冲泡后迅速释放香气,解决了新鲜蔬菜在速食产品中易腐败、风味流失的痛点。而红葱油、红葱酱等深加工品,更可直接作为调味包核心原料,简化速食企业的配料研发流程。
3.品质背书:地理标志的信任壁垒2022年“河曲红葱”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其2万多亩有机种植基地的产品,从土壤到采收全程可控。在消费者对“天然”“健康”关注度持续提升的背景下,这种地理标志背书不仅能增强速食产品的品质可信度,更能为品牌注入地域文化故事。例如“添加山西河曲地理标志红葱”的宣传,极易引发消费者的尝试欲。
在纳食看来,三大核心优势,让河曲红葱形成完美闭环,既回应了速食粉企业对原料的功能性需求,也满足了消费者对“天然”“正宗”的心理期待,为其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从配料到IP
红葱的市场想象空间
河曲红葱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作为配料的实用性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产业潜力,更让它在速食粉市场中拥有了从单纯配料升级为特色 IP 的广阔空间。
其独特的生长故事(三年周期、葱娃娃成长阶段)、黄河文化背景、药食同源属性(葱须可入药),均可成为产品差异化营销的素材。目前,已有区域速食品牌尝试将“红葱风味”作为主打卖点,在社交媒体掀起“家乡味速食”讨论热潮。
从产业端看,河曲红葱年产10万吨的规模已具备工业化供应能力,而当地政府正推动全产业链升级,包括建设标准化加工园区、完善冷链物流体系。这种产业基础为速食粉企业提供了稳定合作的可能——无论是直接采购冻干原料,还是联合开发定制化红葱调味包,合作空间广阔。正如河曲县红葱产业协会理事长吕抒燃会上所言:“红葱正从黄土沟壑走向全国餐桌。”
在如今方便速食粉类市场追求“现制感”与“健康化”的浪潮中,河曲红葱凭借其不可复制的风味基因和产业优势,有望成为连接地方特色与工业食品的关键纽带,书写“一颗红葱撬动千亿市场”的新故事。
河曲红葱的产业之路,是一部关于“坚守”与“突破”的创业史:坚守的是地域特色与品质初心,突破的是思维局限与产业边界。对于更多县域特色农产品而言,其启示在于:不是所有作物都能成为“大产业”,但任何一种作物,只要找对了价值支点、打通了产业链条、讲好了品牌故事,都有可能从“田间特产”成长为“市场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