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饺子撬动1200 家门店:熊大爷的“隐形厨房”如何撑起千店版图
“现包饺子也能跑出千店速度?”
当餐饮行业仍在讨论“价格战”与“流量焦虑”时,熊大爷给出的最新答案是:自建智慧化全国生产基地、密集搭建区域物流中心、一条可溯源的数字化冷链,以及一颗 3 毫米见方的肉丁。
近日,熊大爷向本报记者确认,其位于成都的智慧化全国生产基地(一期)已经正式投建,预计该基地投用后,人均生产效率将大幅提升,支撑万家门店的原料需求,为熊大爷的万店蓝图进一步打下坚实基础。
明档明厨背后:熊大爷供应链的数据颗粒度
“过去餐饮拼的是厨师手艺,现在拼的是数据颗粒度。”熊大爷供应链负责人介绍。
在门店端,消费者透过生包间、煮制区的玻璃幕墙,清晰可见“现包、现煮”的全过程;
而在后台,每一批次猪腿肉、脊膘肉的检疫报告、车辆 GPS 轨迹、车厢温湿度等数据均被同步上传至“联拓数智化运营决策系统”,一旦出现异常,系统将自动触发预警。
“蔬菜日采日清”机制,也被写进培训手册。根据系统推荐的门店报货率,9.00前完成新鲜采买,效期内必须售完或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新鲜健康”。
当明档里的烟火气被暗线的数据流精准托举,熊大爷把“新鲜看得见”变成“新鲜算得准”——从一张皮的溯源到一颗菜的周转,所有环节都在数据里提前跑完,留给顾客的只剩热气腾腾的安心与美味。
规模直采账本:从田头到餐桌的“批发价”
1200家在营门店放大了熊大爷直采的话语权,依托规模化,熊大爷与中粮、正大、新疆天山面粉产区等源头基地签订年度长协,一次性锁量锁价,跳过多级批发环节。
而熊大爷源头直采版图,几乎覆盖了中国最优质的农产品带:
北纬43度黄金玉米带的玉米,采摘后迅速锁鲜装袋;峨眉山海拔 1500 米原生态竹林的非遗笋区,剥壳、杀青、急冻一次完成;新疆天山绿色小麦,晒满2800小时充足日照,磨粉后迅速低温锁鲜……
熊大爷供应链负责人透露:“我们的直采不是简单买便宜,而是把产地、品种、采收时间写进一颗饺子的履历,让全国各地消费者都能吃的实惠放心。也通过长期订单,以低价锁定上游优质产能,稳定农户收入。”
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25 快餐行业报告》指出,2024-2025 年餐饮门店平均原料成本上涨 11%,而拥有自建供应链的企业可将涨幅控制在 4% 以内。
如今,熊大爷全国生产基地(一期)正式投建,供应链成本有望进一步压缩。前端门店依旧“现包现煮”,后台却通过集约化把原料成本、加工成本逐一拆解、逐项压降。最终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会变成消费者碗里更足的肉馅,和加盟商账本上更稳的利润。
千店品牌之后:全球化与公益化的新命题
千店之后,品牌对于幸福生活有了更多思考与实践。在国内,品牌与福建省心启航助残帮扶中心等公益组织合作,开设“星点心愿”支持孤独症青年就业店,已培训十余名孤独症青年在门店就业;其“4050 招聘”计划累计为 40 岁以上女性、50 岁以上男性提供数千个就业岗位,用一颗饺子真真切切让生活更美好,并开始拓展外延。
25年初,熊大爷被国家商务部指定为接待外宾专用美食,当五十余国驻华大使在 2025“一带一路”新春联谊会上举起瓷盘,一口咬下薄皮爆汁的熊大爷现包饺子时,他们尝到的不只是一口鲜香,更是熊大爷供应链的“全球化味道”。
今年上半年,熊大爷新增门店数百家,其中不乏位于乌鲁木齐、西双版纳等口岸城市,为品牌国际化,进军中亚、东南亚市场打好前站。
如今,熊大爷海外首店——新加坡首店正在筹建中。熊大爷计划先把“数据标准”输出,再谈“口味本地化”,因此初期海外首店大部分原材料仍将来自中国。与此同时,熊大爷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业已逐步推进市场调研、商标及供应链合规注册等准备工作。
从北京潘家园一家社区小店到如今计划全球布局,熊大爷用六年时间证明:在中式快餐赛道,真正的“爆款”不是某个单品,而是那条看不见的供应链。
中国烹饪协会在《2025年快餐行业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式快餐的竞争已从门店数量转向供应链深度”。毫无疑问,数字化、集约化、绿色化的供应链正在成为熊大爷新的竞争壁垒。
一颗饺子,撬动的也许不只是味蕾,或许还有中国餐饮全球化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