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妹子李利:以“抄底”之姿,让熊大爷两家转让老店三月回本
“转让”两个字,在餐饮圈几乎等于“雷区”。可李利偏要踩雷——还连踩两次。结果,两家别人甩手的熊大爷老店,到她手里三个月回本、月销翻倍、成了区域有名的“坪效王”。她说:“我不是胆子大,是会算账。”
旧店不旧:她把“转让告示”当成低价入场券
成都犀浦,龙越煕城街角,曾有一张A4纸在风中打旋——“旺铺转让,价格面议”。当时,李利却带着眼镜在门前站了数十分钟:数客流、看外卖员进出的频率、用手机秒表测红绿灯时长。
“那天我数了一百多双脚,只有二十余双拐进来,说明只卖饺子吸引力不够;可外卖员熟门熟路,证明平台数据不差。”彼时的李利,还在隔壁不远处开面馆。她很早就注意到这家,装修质感上乘、室内动线无浪费、清洁工具按色分区、就连员工作业的生包区都安装空调,“细节非常到位”。
此后,她尝了一盘饺,一颗韭菜鲜肉饺蘸取秘制特调红油,在嘴巴里炸开,面皮筋道,肉香四溢,她筷子一顿,知道:“就是它了!味道才是硬道理,好饺子自己会拉客!”
算了一笔账,同商圈新铺装修、房租、转让费等至少一次性投入三四十万。这家店很新,设备、烟道、空调全送,十几万转让费就能全盘拿下,“省下来的钱都是利润!”随即,李利拨通督导电话,决定接手。
“旧店不是包袱,是埋好的金矿,只要肯弯腰,就能淘到金。”
多管齐下:她把“免费粥菜”做成流量密码
李利接手当天,第一件事便是“换芯”:在原来的“饺子云吞”基础上,新增面食品类,拓展SKU。这一举动,正撞进公司“弹药库”——总部同期推进“饺子+”战略,门店定位更新为“以饺子云吞为单品的社区快餐店”,她的店成了第一批试点店。
第二件事便是“换脸”:拆掉原老板“饺子云吞”四字,换上新版二级门头,明确展示新增品类,打破消费者“只卖饺子”的刻板印象,搭配滚动灯带,百米外就能瞅见“菜单更新”的告白。
人员管理更是一张“明牌”:定期召开全员会议,明确薪资制度与管理要求,并通过亲身示范,树立服务与操作标准。如:考虑到带娃宝妈不便取餐,要求员工“送餐到桌”;要求员工将云吞的个头包大些,满足顾客对性价比的追求;要求员工主动提示顾客,可自取免费小菜、泡菜与稀饭,以低成本换取实惠口碑;要求每位员工熟背产品SOP,定期抽查,确保出品稳定……并通过外卖评价、回访来了解客人消费偏好与服务满意度,从而精准优化运营策略。
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却极大增强了用餐便利性与满意度。门店卫生更是她绝不妥协的底线——生包间的玻璃亮到反光,打烊后甚至会举着灯检查厨房卫生。在李利看来,卫生不是成本,是能让顾客把钱包放心留在桌上的“隐形招牌”。
一番操作下来,门店三个月就回了本。最新数据显示,该店日销上涨近80%,复购率超过60%,高于区域均值。总部也把她这样“门头+品类+服务”模板录进明星加盟商案例。
信任加码:第二家“转让店”再打胜仗
“第一家让我敢干,第二家让我更敢干。”不久后,李利又“捡漏”了第二家熊大爷转让铺——万科北路店。
在龙越煕城店的运营改造基础上,李利又进行了“一店一策”的差异化巧思。
龙越煕城店靠近改善社区,要“品质”,她就配备宝宝椅、无线充电座,靠着“送到手”,让消费者觉得服务值,把业绩翻倍。
万科北路店靠近普通居民区,要“实惠”,她就强调免费泡菜、热粥无限续,靠着加大分量和打折让利,走起薄利多销的路子,拉升复购和满意度,最终回本周期缩短50%。
“同样一只饺子,同样一碗面,换件地方就得换个思路。”目前,熊大爷总部已将该策略列为“社区店分级模型”试点样本素材,其创造的“旧店改造”模型,也已分享和复制给多位督导、加盟商伙伴对号入座。
谈及后续规划,李利说:“别人开店找新商圈,我还是老套路——内部找‘转租’。”她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两家店,平均回本周期都在3-4个月,比公司平均周期快5-6个月,现金流足够再开第三家。
餐饮没有奇迹,只有细算。当把每一分钱花在顾客看得见、吃得到、记得住的地方,旧店就能长出金子。或许,下次看到‘贴着转让告示’的店,会有更多人像李利一样,不再皱眉,而是咽口水。
夜色降临,灯光把李利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通往第三家、第四家旧店的路。